目前分類:育兒小幫手 (2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個人生下來都宛如1張白紙,雖然幼兒的天生氣質會使他有特定導向的行為表現,不過,外在環境以及常接觸到的人事物也會影響其人格養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要照顧者──爸爸、媽媽,因為你給的教養方式和環境會影響bobo的人格養成喔!

從大人的回應中建構自我 

康寧醫護暨管理專校幼保科專任講師楊琳表示,每個孩子都會有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也就是常聽到的「氣質」,氣質會讓bobo的個性朝特定方向發展,不過,性格也不是全受限於天生的基因或氣質,仍然有些外在因素會產生影響。

其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會影響孩子如何表現個人本質,如同一般成人,幼兒會從他人的反應來修正自己的行為,以達到平衡的互動模式,且父母在和子女互動時,會不自覺地從動作與情緒傳達出訊息,bobo即從大人的回應來建構自我的意義,也就是說,如果家長老是對孩子感到不滿,很少給予正向的關懷和讚美,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漸漸地就較少表現自己,長大後,顯現出來的態度就是較畏縮的,因此,大人給與孩子的每個回應常會影響其人格發展。

0歲就要開始教養 

腦神經學研究發現,0~3歲是大腦最敏感的期間,此時接受到的刺激會促進腦神經元的銜接,在此時期,來自外界的影響會特別大,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張玲芬指出,因此,教養要從0歲就開始,而不是認為在嬰兒時期只要照顧好生理需求即可,實際上,進入3歲後,bobo已經是1個獨立的個體,有行動的能力、也有控制周遭事物的能力,還可與人進行溝通,因此,3歲前給予的教養顯得特別重要,特別是家長給的照護和每個回應都會影響孩子。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零體罰的時代,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德國育兒專家認為,孩子從0歲開始就有能力學好規矩...

父母眼中的「問題小孩」是: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稚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樣!」

但父母可曾思考過,對自己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0至7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學到哪些規矩?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給家長的建議如下─嬰兒:一歲前其實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講法是:關連性。

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寶寶已經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反應。他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為。他的方法還很有限,儘管如此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氣。激烈的哭泣會引起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幾乎總是迫切希望哭泣能盡快停止。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爬行時嬰兒必須頭頸抬起,胸腹離地,用四肢支撐身體的重量,這.就使手、腳及胸腹背及四肢的肌肉得到鍛煉,逐漸發達起來,為以後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礎;其次,嬰兒學會爬行之後,擴大了視野和接觸範圍,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刺激大腦,促進各方面的協調,對大腦的發育、智力開發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爬行運動還能提高嬰兒的新陳代謝水準,有助於身體的生長發育爬行對嬰兒來說可謂是一項劇烈的運動,能量消耗較大,這種活動比坐著消耗能量多1倍,以尚著消耗能量多脂。由於身體能量消耗增多,嬰兒就吃得多,睡酗實,身體也長得決。

  嬰兒爬行動作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步驟:大約在7個月時甸甸爬行,以腹部蠕動,四肢不規則地劃動,注注不是向前,而是後退。第二階段約在8-葉月時發展為四肢爬行,即用手和膝蓋爬行,最後發展為兩臀和兩腿均伸直,用手和腳爬行。

  嬰兒爬行對提高嬰兒全身的協調性非常關鍵,因此無論哪一個家長均應對自己的嬰兒按月齡進行這個項目的訓練。

  一般的訓練方法是這樣嬰兒6個月以後,應經常讓他俯臥,在面前放個玩具逗引他,使他有一個向前爬的意識。開始時他不會爬,家長可用于頂住他的腳,促使他的腳向後用力蹬,這樣他就能向前挪動一點。在學習爬行的最初,首先要求嬰兒雙臂和肩能夠調換重心,在他向前爬時,身體的重心能從一側上肢移到另一側。其次,要求嬰兒的腿縮到腹部下面,這時我們看到的嬰兒是手和膝蓋著床,家長可用兩手輕輕地托起孩子的胸脯和肚子,幫助他的手和膝蓋著床,然後再向前稍微送一下,讓他有一個爬的感覺。不斷地練習俯臥,反復鍛煉、雙腿的力量及重心和移動,嬰兒很快就能學會爬。當然,不是會爬幾步就行了,光使用床是不夠的。可買幾塊地毯鋪在地上,或者讓嬰兒穿厚一點的褲子在地板上隨便爬,這對嬰兒非常有好處。訓練小嬰兒爬行就等於訓練他全身運動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隨著爬行的進展,嬰兒就能轉到跪和轉移重心站立,為行走打下扎實的基礎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在父母的期待中出世,孩子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父母的心;在父母的心中,簡直像天使一般的迷人!然而,孩子一天天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見,也開始會固執、不聽話,糟糕的是,孩子又不是成熟到可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所以,當孩子『番』起 來、不可理喻時,父母如何圓滿的處理,的確需要極大的智慧。

調節自己的情緒

若父母要處理孩子不聽話的狀況,一定要先確定自己情緒平穩。因為,父母若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會讓孩子學習的焦點轉移。也就是說,原本是要修正不聽話的行為,但當孩子一看到父母凶神惡煞、臉色很難看的樣子就害怕。如此,焦點成了『生氣』這件事,原本不聽話而受『規範』處罰的意義就消失了,且失去讓孩子學習如何改正不聽話行為的機會。

接納孩子的情緒

雖不接納孩子的負面行為,但父母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聽聽孩子的心聲;否則,孩子也聽不進父母說的任何話。

訂定規範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耐皿容器在生常生活中廣泛使用,但長時間裝盛高溫、偏酸食品,小心三聚氰胺一併吃下肚!高雄醫學大學研究發現,市售美耐皿餐具的三聚氰胺溶出量隨溫度、接觸時間升高,溶出量最高達十九.○三ppm,是衛生署預告標準二.五ppm的七.六倍,長期暴露將提高腎結石、輸尿管結石風險!

  美耐皿餐具是許多火鍋餐飲業者最喜歡使用的餐具,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十月初預告美耐皿餐具三聚氰胺溶出標準二.五ppm以下,最快年底公告實施。食品組長蔡淑貞強調,歐盟現行標準為卅ppm,但國人飲食多熱食,所以標準較歐盟嚴格。未來如果業者使用的美耐皿餐具不符標準,產品下架回收,並處三至十五萬元罰鍰。

  研究團隊領導人、高醫大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吳明蒼表示,研究團隊從大賣場、超商購買五種不同品牌的美耐皿餐碗測試。結果發現當水溫達六十、七十度、接觸十五到卅分鐘後,三聚氰胺溶出量大幅上升,溫度越高,溶出量越大。愈便宜的美耐皿餐具溶出量愈多,最高達十九.○三ppm。

  另據三家麵攤實測,吳明蒼說,吃下一碗用劣質美耐皿餐具盛裝的麵,就可能攝入○.七五毫克的三聚氰胺。

  吳明蒼呼籲,
美耐皿容器較適合裝水果等固體食物,民眾應避免裝四十度以上熱食。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三聚氰胺長期會對腎臟、泌尿系統造成傷害,有刮痕的美耐皿產品三聚氰胺釋出率更高,衛生署應設立檢驗標章及最佳使用期限。

from 中時健康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是靈魂與意志的主宰,嬰兒的腦部神經發展相當快速,而且機制深奧,如今仍是吸引科學家持續不斷投入研究部分。嬰兒時期也是可塑性最高的時候,你知道如何刺激寶寶腦神經的聯結?如何開發嬰兒潛能?如何創造一個高IQ、高EQ的優質寶寶嗎?現在就請您一起探索這場神秘之旅。

【生理篇】

人腦的細胞由1萬億個神經細胞,這1萬億個神經細胞在人出生之後就存在,但是出生嬰兒的腦只有成人的4分之1大,且細胞的聯結上還未發展完全,其他的4分之3是在生長的初期才開始長大的。如果在嬰幼兒時期能夠加強外在的刺激,促進腦部細胞的聯結及發育,有助於寶寶的認知、社會及思考能力都會發展。長庚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林光麟指出,「嬰幼兒時期的腦部可塑性高,利用這個時候開發腦部,是最好的時候」,

後天環境決定腦神經細胞的存亡

大腦各個區域生長的速度與到達高峰期的時間不盡相同,例如掌管視覺的枕葉(occipital lobel)在嬰兒3個月到4個月大時,發展到達高峰。在4個月到12個月大之間,神經的密度到達成人的一倍半,聽覺皮質也是一樣。在中央神經系統中,感覺區比運動區早完成,因此,嬰兒在感覺方面的能力是先於運動方面的能力。「遺傳基因決定神經細胞該如何聯結,但是後天環境的刺激決定誰能留下來,誰被淘汰,」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說。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當舉辦寶寶爬行比賽時,看見眾多小娃兒努力往前爬、爸媽們使出渾身解數拚命吸引寶寶的模樣,真是熱鬧又有趣。其實,爬行除了是趣味活動之外,對於寶寶發展也很有幫助。

    「七坐八爬」大多數寶寶約在7~9個月大左右,會開始出現爬行的欲望及能力,不過,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不同加上生長環境也不一樣,所以,有的孩子學爬行的過程很順利,很快就變成爬行高手;但有的孩子對於爬行卻是興趣缺缺,爬幾步就坐下或趴下或是呼叫大人抱他,不願意爬行。

    輔助想爬的念頭 
    當寶寶想學爬時,爸媽該如何輔助呢?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葉淑寧表示,原則上,7個月過後孩子就會逐漸發展出爬行的能力,所以,7個月之前父母尚不需要急著教孩子爬行,到了7、8個月左右,父母可以在家中設計一個適合爬行的安全地方,並鋪上地墊嘗試讓寶寶趴著,前方再擺放一些玩具,孩子就會開始出現想要爬行的念頭。

    姿勢篇 

    爬行姿勢不標準?
    孩子剛開始學爬時,動作會比較笨拙。葉淑寧醫師表示,寶寶多半是腹部貼著地面或床面,四肢不規則挪動,而且因為手臂力量及控制力比腿部好,所以,很可能一開始是先向後退或是原地打轉。
    孩子的爬行姿勢有很多種,有匍匐前進、半坐半挪動屁股爬行、後退爬行、拖著一條腿爬行等等,這些姿勢在學習爬行時都是正常的現象。

    Doctor said~
    葉淑寧醫師指出,寶寶爬行時,必須能夠撐起頭部及身體、手腳還要協調配合、要運用關節的力量等,所以,寶寶多半無法馬上將手腳控制得當,隨著爬行機會及時間越來越多後,爬行姿勢才會越來越符合標準的手及膝蓋爬行法,只是,可能有些寶寶已經習慣用怪怪姿勢來爬行,而不願意聽從大人的指令,轉換爬行姿勢,基本上,只要確認肢體發展沒有異常,有些時候無需太刻意強迫他改變姿勢。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近期有電視節目大推如何從生活細節中省鈔票,仔細分析為何有些家庭入不敷出,引起相當廣泛的迴響。其中更從如何給孩子零用錢,延伸到怎麼教孩子用錢省錢的討論,對處在金錢世代的父母,相當具有反省意義。

據調查現代英國人有一半以上月存不到100英鎊,更有20%毫無存款。有人只花不控,不敢看銀行信件,不知道月付信用卡利息,像鴕鳥一樣只顧著享受購買的快感。有專家因此出來呼籲節省,除了父母自己再教育之外,連孩子都要及時給他們節省的觀念,否則長大後又是一個消費世代,浪費成為生活主流,再來苦惱錢總是不夠用。

談到錢,就涉及該給孩子零用錢嗎?怎麼給?給多少?英國社會原則上都認為該給零用錢,因為我們就處在一個金錢交易的社會,生活處處涉及錢。

教導孩子錢的使用可以讓他們明白錢的價值以及如何調度錢財的概念,尤其在小孩開始在店裡要求買這買那時,正是最好的教導機會。像是某些非基本食物或生活必用品的額外支出,可以要孩子自己用零用錢支付,同時讓他們知道哪種價位值得否?買了這樣,就沒法買那樣的對價觀。

<建立價值觀>做家事換零用錢 專家不贊同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的生活習慣會影響孩子,例如父母親睡眠不足,就很可能養出胖小孩。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根據「日本腦部健康協會」組成的「睡眠改善委員會」調查發現,父母沒有充分的睡眠,孩子也容易產生睡眠不足、愛睡懶覺、飲食過量等問題。

委員會把慢性失眠以外,對睡眠感覺不滿,或是認為睡眠不重要的人定義為「隱性失眠」,並從今年8月起,對有小學以上孩子的209名隱性失眠者和210名不失眠者,進行網路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發現,在「孩子睡覺時間過晚」的問題上,有41.6%隱性失眠者符合,只有19%的不失眠者孩子晚睡;在「孩子愛睡懶覺」問題上,16.7%隱性失眠者符合,不失眠者僅7.1%。

另外,在「孩子飲食過量」問題上,有19.1%的隱性失眠者符合,不失眠者為11.9%;在「孩子肥胖」這項問題上,20.6%的隱性失眠者符合,熟睡者僅12.9%。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子女生得少,個個是寶,為了讓孩子在家庭中好好學習和成長,家長要格外費心,並調整態度。

獨生子女指的不一定是家中只有一個小孩,人口學家指出,家中只生一男一女,沒有同性手足可以相互學習,也算是一種「類獨生子女」。廣義來看,家中長子長女,在弟弟、妹妹尚未出生時,也處於獨生子女狀態,或父母離異,雖有手足,卻分別由爸爸、媽媽帶養,或父母雙方因工作忙碌,把孩子分散兩地給不同親友帶,手足間幾乎沒有見面機會,這些情形都使孩子具獨生子女性質。

研究發現,獨生子女個性是否霸道,和家長後天教養態度、觀念有關,與家中有無其他手足,沒有一定關連,假如父母本身教養態度正確,即使只生一胎,也能教出謙卑有禮的好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建議的教養守則如下:

1.設立家庭規則:教養孩子時,強調規則的建立與執行,若家中有其他手足,規則被挑戰時,手足間會相互約束,但獨生子女可能撒嬌、耍賴以逃避家規,家長若覺得孩子還小,輕易妥協,讓家規形同具文。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長不高,可能與太晚睡有關。醫師表示,晚上10時至凌晨2時是生長激素大量分泌的關鍵時刻,熬夜補眠對增加身高的效果不佳,建議早睡早起、多運動、均衡飲食。

「生長激素與性荷爾蒙對身高有聯合作用。」榮新診所副院長丁綺文說,孩子長不高其實與晚睡或錯失骨齡生長黃金期等有關,若性早熟,會影響骨齡,促使生長板黏合關閉,身高便成長有限。此外,晚睡也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榮新診所生長門診調查100位9歲至16歲青少年,發現77%孩子太晚睡,晚間10時半仍未就寢。

台北榮總遺傳諮詢中心主任牛道明表示,充足睡眠、均衡營養與運動是長高的不二法門,發育中的孩子每天應睡足8小時,但不少孩子熬夜、延後起床時間,即使睡飽8小時,生長激素分泌效果並不好。

「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生長激素分泌。」牛道明說,門診曾讓孩子跑步20分鐘,休息後驗血,發現生長激素數值增加了10至20倍。另外,肥胖也會導致性早熟與骨齡早熟,讓生長板閉合時間提早。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童眼屎多且顏色呈深黃時,不見得只是眼睛異常,還要留意是否出現呼吸道感染。中醫師陳贊文指出,眼屎深黃多有濕熱,呼吸道與眼睛有一定的關聯,尤其當眼睛沒有紅腫,分泌物卻很多時,很可能是呼吸道感染。

如果眼睛也發紅又有分泌物,則不能排除是眼睛局部問題。臨床上即便沒有感染,眼球受到外力擠壓受損,傷及結膜,都可能導致紅眼,而壓力或疲勞亦為常見病因。

其它如乾眼症的患者結膜平常就容易有充血增厚的情況,血管特別脆弱,容易因為搓揉或外傷而破裂出血,如果角膜上皮因而破皮,就容易引起角膜感染,進而造成角膜潰瘍而影響視力。

如果有合併眼球外傷的結膜下出血,就要特別小心,必須詳細檢查,排除鞏膜裂傷或眼球鈍挫傷的合併症。若是反復發生的結膜下出血,很可能會與其他全身性疾病相關,如高血壓、糖尿病、或是血液方面的疾病。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中幼童不好好吃飯,經常讓家長傷透腦筋。研究顯示,兒童的進食行為與他們所感受到的壓力有關。父母若在小孩吃飯時施加壓力、催促他們吃東西,將會讓他們變得更挑食。

這項調查研究英國104 位母親之3至6歲小孩的飲食行為,媽媽們要針對小孩的吃飯時間、飽足程度、吃飯的緩慢程度、小孩最快在何時覺得自己吃飽等行為表現來作答。

結果發現,吃飯時被施加較多壓力,或是家長為了健康因素不讓小孩吃某些食物時,都會讓小孩的偏食情況更明顯。

「健康的小孩有能力掌握自己的飢餓和飽足程度」,英國羅浮堡大學資深心理學講師、也是這個研究的作者Claire Farrow說,「這個結果支持了先前的研究,過去的研究顯示,如果家長或照顧者忽略小孩所發出的飢餓或飽足訊息,在他們不餓時仍逼他們吃飯,通常會讓小孩花更多心力調整出一個適當的食量」。

威斯康辛大學醫學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Anne Eglash表示,家長應該在吃飯時間提供一系列的營養食物和點心,讓小孩自己握有吃東西的主導權。Eglash說,「不用擔心,孩子不會讓自己餓的」。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在報紙上看過一則新聞:都是媽好用!大學生吃麵不會自己拌!不禁又讓在醫院從事小兒職能治療的我,腦中浮現出許多家長的樣貌。明明孩子已經4、5歲,甚至已達學齡階段,吃飯都還是媽媽一口一口餵!

「沒辦法,他都吃很慢,我怕他吃太少……」家長一邊這樣說,一邊繼續拿著湯匙往孩子嘴巴餵飯!

看到這樣的場景,不難想見為什麼這樣的孩子容易分心、過動。

因為從小都有人幫他做好,孩子不用自己去思考接下來要幹嘛、東西放哪……。自然有人會像24小時貼身管家,孩子只需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訓練獨立>孩子能做的事 比你想的多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電視,可以說是家人共同娛樂的時刻;問題是,有的家庭因為大人、小孩選擇不同頻道而時起齟齬;有的是爺爺奶奶開太大聲而讓孩童無法靜心念書。

也有的家庭是因為沒有建立看電視的遊戲規則,使得小朋友隨手拿起遙控器,要怎麼轉就怎麼轉、要看多久就看多久,不知不覺變成了不服管教的「電視兒童」。

在我們家也曾經發生因為沒有制訂看電視的遊戲規則,導致兩個孫子看電視超時,或是看到不合適的頻道。若大人忙碌,胡亂塞個遙控器給孩子,這時往往會看到一個眼睛緊盯著電視螢幕,身體越坐越滑溜下去,同時手上抓著零食,嘴巴咬個不停的兒童。

這真是我們想教出來的小孩嗎?

我們當然渴望教出知書達禮又識多見廣的孩子,而不是吸收過多資訊垃圾、不知節制的小孩。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精好消化.好吸收

 
嬰兒從出生至四個月大前,其腸胃機能尚未成熟,此時期最理想的主要食物來源為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但四個月之後,寶寶逐漸成長,其營養需求量增加,腸胃功能也慢慢成熟,是開始添加副食品的時候了。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4~6個月大的小寶寶開始吃副食品,這可說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過程。當寶寶逐漸可以坐得穩、長出牙齒、胃腸消化功能和吞嚥功能更成熟時,尤其是6~12個月大的寶寶,正是發展咀嚼的關鍵期,為讓寶寶日後能順利銜接成人飲食方式的最佳時機。當然,提供寶寶ㄋㄟㄋㄟ以外的食物,也是讓他認識、品嚐新食物的機會,新鮮天然原味的食物風味,可以豐富寶寶的感官刺激,滿足其身心需求。


新手媽媽在幫寶寶準備副食品時,從食物的選擇與餵食的頻率都要把握一個最大的原則,那就是「循序漸進」。

 

1.食物類型:在添加副食品時,應依食物是否引起過敏的程度依序添加。建議順序為:米、穀類--水果--蔬菜--豆類--肉類--蛋類。當寶寶吃了某種食物後,便出現紅疹、腹脹、腹瀉等過敏現象時,則暫停餵食,並就醫確認是否因為食物引起或其他原因造成。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副食品又稱「離乳食品」,是寶寶在斷奶前的這段過渡期間,除了母奶或配方奶粉的主食之外,另外添加的食品。一方面補充不足的熱量來源與營養素,一方面也學著以餐具進食,訓練咀嚼與吞嚥能力,作為適應成人飲食習慣的行前準備。

 

副食品種類繁多,從肉類到蔬菜水果,都可適量補充,只是在食物的型態及烹調方式上,都因寶寶的牙齒、消化器官的發育未臻成熟,而須依寶寶的生理發展,分階段的從流質、泥狀、糊狀進階到較軟的固體食物,並以不加人工調味料為基本原則。而市面上琳琅滿目的現成副食品,不但種類繁多,更兼顧營養與美味,為忙碌的上班族父母省下不少精力。

 

雖說是「副」食品,但其重要性並不遜於奶類,在奠基寶寶健康基礎的期間,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食和副食的比例變化

如果從寶寶滿六個月大(即第七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大約在一歲到一歲半左右,母奶和副食品比例是一半一半,大約在寶寶二歲前,母奶成為寶寶的副食品,然後是點心,再來是點心的點心,最後就跟ㄋㄟㄋㄟ說 Bye-Bye 啦。

 

為什麼要吃副食品?

1. 最主要的原因-這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過程,可以坐得穩,長牙齒了,胃腸消化 功能和吞嚥功能更成熟,且6個月到12個月是發展咀嚼的關鍵期,正是練習成 人飲食的好時機,讓寶寶可以順利銜接成人飲食。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從出生開始一直到適應一般食品的期間,必須經過攝取母乳、嬰兒配方奶粉、副食品等階段,因此在這些期間中如何讓寶寶順利地銜接渡過,是育兒工作上的一大挑戰。

 

勿強迫性餵食

 

副食品可以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營養補給及培養基本味覺,對寶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給予副食品的時候,因為許多因素導致寶寶的食慾減低,要怎麼辦才好呢?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