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注重及擔心的孩子生長問題,例如身材太矮、過胖、過瘦,以及太早「轉大人」──胸部發育,甚至初經來潮等,都可以求診兒童內分泌科。
兒童的內分泌疾病多數是因為身體的內分泌腺體出問題,導致生病,例如腦下垂體的功能不良,造成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因而長不高;先天甲狀腺功能低下,導致兒童生長遲緩、智能不足;胰臟遭到自體免疫系統破壞而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導致第1型糖尿病等等。
長得矮,多數不需要治療
門診裡,最常碰到憂心忡忡的父母來問:「小孩長不高怎麼辦?」「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的孩子再高一點?」
台大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蔡文友指出,大多數帶來求診的孩子,經過檢查評估,生長都沒有問題,只是父母主觀認為孩子長得不夠高。
有些父母甚至對兒女的身高抱著不合理、不必要的期待,林口長庚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羅福松就曾經碰過一名媽媽,希望讓女兒打生長激素增高,但事實上,這個小女孩不但完全沒有生長問題,而且預估身高能達到大約165公分,可是媽媽並不滿意,她希望女兒可以長到像林志玲超過170公分。
真正需要就醫檢查,判斷是否接受治療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參考「兒童生長曲線圖」,孩子的生長低於第3百分位,表示在100個人當中,孩子的身高是倒數3名。
2.觀察生長的速度,有些孩子雖然身高不矮,但是長得慢,一年長不到4公分,有可能是疾病造成,例如腦部長瘤。
3.和同年齡孩子比起來特別矮小。羅福松建議父母,如果孩子比同年齡的小孩矮一個頭以上,或是被弟弟妹妹追過身高的話,也建議最好去看醫生。
有許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小孩的生長情況:
■內分泌的問題,如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素功能低下等。
■營養不良。
■染色體異常,如透納氏症,發生在女性,是X染色體部分或全部缺損所造成的。
■長期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腸胃道疾病。
■服用藥物,如類固醇等。
醫生會經由問診、基本身體檢查(身高、體重、頭圍等)、骨齡檢查(照左手X光片來評估全身骨骼的發育情況,並推測孩童未來的生長發育)、抽血、驗尿等,如有需要,進一步做「生長激素刺激測驗」(診斷是否生長激素缺乏)、染色體檢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攝影(MRI)等來揪出原因。
至於有些家長一到門診,就開口希望能讓小孩打生長激素增高,醫生們異口同聲說,「如果不是生長激素缺乏的孩子,打了未必能如願,實在沒有必要。」
蔡文友指出,從門診統計來看,真正生長激素缺乏的人不到10%,這些人原本一年只能長2、3公分,經過補充生長激素治療之後,第一年可以長高10公分左右。但反觀讓沒有缺乏的人注射生長激素,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做過相關研究,將個子矮小的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打生長激素,一組打安慰劑,追蹤4.4年,結果有打的那組人比沒有打的,平均多長了3.7公分,效果並不理想。
羅福松也表示,雖然的確有一部份正常小朋友打生長激素之後,真的能幫助長一些身高,但與其花了上百萬元,天天挨針,不如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來幫助長高:
◎睡眠充足。每天最好晚上10點以前入睡,並且睡足8~9小時。因為生長激素在夜晚分泌比較旺盛,尤其入睡後1~2小時分泌量達到高峰。
◎規律運動:運動能刺激分泌生長激素,也能幫助骨骼生長及增加骨密度。最好是做能訓練下半身的負重、有氧運動,像跑步、跳繩、打球等都有助長高。
◎攝取充足均衡的營養:尤其是蛋白質(瘦肉、雞蛋、魚類、豆類、豆腐等)、鈣質(乳製品、小魚乾、豆腐)、鐵質(瘦肉、蛋黃、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D(乳製品、魚類、每天適度曬10~15分鐘太陽)等等。
◎定期量身高。建議至少半年量一次,如果孩子生長偏離了正常的生長曲線,或是一年長不到4公分,最好就醫檢查。
營養好、肥胖,讓孩子提早「轉大人」
另一個也常讓父母緊張的情況是,不到10歲的小女生已經胸部發育,甚至初經來潮,憂慮孩子心理沒準備好,不知道如何處理生理期,也擔心月經一來,可能無法再長高。
現代兒童營養狀況好,比起上一代普遍都較早發育,「其實八成以上被帶來求診的兒童,都屬正常,大多也不需要治療,」羅福松說。
有不少小女生一開始只有單邊胸部長大,然後過一陣子,另一邊才接著發育,也有一些胸部長大一陣子,之後又慢慢消退變平,接受骨齡檢查,並沒有比實際年齡超前的話,都不是真正的性早熟,父母無需太擔心。
蔡文友也指出,現在體重超重,甚至肥胖的兒童增加,胖小孩的骨齡可能比一般小孩成熟得快,雖然一開始看起來比別人長得高大,但等到發育完成,成人身高不見得比人高,因此,父母需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體重,以免引起「性早熟」,以及出現其他問題,如高血脂、第2型糖尿病等。
至於什麼情形可能是「性早熟」,需要到兒童內分泌科檢查?
醫生建議,女生在8歲以前就胸部發育、長出陰毛,甚至初經來潮;男生在9歲以前,睪丸變大、陰莖增長、長出陰毛、變聲等,最好就醫評估。
目前認為有一些原因,可能與「性早熟」有關,可在生活上預防:
1.避免接觸環境荷爾蒙(指環境中類似荷爾蒙的化學物質,會干擾身體的內分泌功能),例如不用塑膠袋、塑膠杯等塑膠製品裝熱水、熱飲、熱湯;外食自備餐具,避免使用免洗筷、保麗龍、塑膠等免洗餐具。
2.避免吃動物內臟、雞睪丸、雞皮等,這些部位容易積存毒物。
3.維持正常體重,避免肥胖(可參考衛生署的「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
孩子體重失控,小心糖尿病來報到
兒童內分泌科也常診斷、照護小朋友的糖尿病問題。發生在兒童身上的糖尿病有兩種,第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為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破壞胰臟細胞,使身體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因此必須終身依賴注射胰島素,並控制飲食來維持血糖穩定,否則可能造成低血糖、高血糖酮酸中毒,危及生命。過去,第2型糖尿病幾乎是成人的專利,但現在由於營養過剩、缺乏運動而造成肥胖,產生胰島素阻抗,無法良好調節血液中的糖分,使得孩子也飽受第2型糖尿病威脅。
糖尿病往往來得無聲無息,不容易察覺,尤其大多數第1型糖尿病的小病人,多是因為生了一場病,例如感冒之後,身體愈來愈虛弱、意識不清、昏迷,緊急送醫後才發現是血糖太高造成酮酸中毒。
有一些症狀仍可以讓父母提高警覺,帶孩子就醫,即早發現問題:
1.喝多、尿多、吃多。「三多」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狀,在穿戴尿布的小孩身上,有時會發生嚴重的尿布疹,而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有夜尿、尿床等情形。
2.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3.虛弱、體力變差。
4.腹痛、嘔吐。
5.口腔或陰部黴菌感染,治療後仍反覆發作。
6.經常在孩子內褲或尿液附近發現螞蟻在爬。
from 康健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