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大‧開始怕生
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身體上的器官雖然健全,但都還沒有發育成熟,仔細觀察新生兒會發現,2至3個月的小寶寶視力和聽力都不是很好,要在很近的距離才能看到或聽到,要一直到5至6個月大時,寶寶才會開始辨認人、聲音和物品的不同,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附設托兒所資深教師楊慧美認為,6個月以前的寶寶,所呈現出來的情緒比較單純,大部分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像是肚子餓、尿布濕或者生病才會哭鬧,只要把生理的不適排除之後,這個時期的寶寶較好安撫,哭泣時也容易逗弄和轉移注意力。但是到了6個月之後,寶寶開始跟主要的照顧者建立親密關係和安全感,也開始理解何謂緊張和害怕的情緒,能夠辨認媽媽和陌生人的不同,因此,這時候可能開始有所謂「分離焦慮」的情形產生。
離焦慮高峰期
楊慧美老師表示,所謂的分離焦慮,是指媽媽或主要照顧者離開寶寶的視線,寶寶就會有哭、鬧、情緒低落等負面情緒,表現出焦慮不安的反應,情況比較嚴重的寶寶,媽媽連洗澡都要洗「戰鬥澡」才行,否則寶寶就經常會哭得肝腸寸斷,讓人看了好心疼。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出現呢?楊慧美老師表示,除了這時候寶寶已經能分辨陌生人之外,對於「消失」和「保留」的概念還似懂非懂,尤其是1至2歲的孩子,大多處於分離焦慮的高峰期,語言的理解能力還不強,對於抽象的觀念也不太能理解,以為看不到的東西就會消失,所以媽咪離開視線就是不要他、再也不會回來了,所以對於每一次的分離,都會產生較強烈的不安全感和焦慮。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會有嚴重的分離焦慮,這跟寶寶本身的個性氣質有關,若孩子天生是容易緊張,或者較怕生、害羞、內向的個性,就會有比較嚴重的分離焦慮傾向,而這些怕生寶寶,其實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約略觀察出來,媽媽和主要照顧者就要儘量建立寶寶的安全感。至於孩子到了2歲以後,認知發展逐漸成熟,語言的理解程度也提升,開始知道「爸爸去上班,太陽下山就會回來」,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可以明白「回來、再出現」等概念,因此分離焦慮的情況大多會慢慢減輕。
從小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雖然分離焦慮與寶寶的認知發展有關,但其實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在和週遭的環境、人物建立熟悉感,楊慧美老師表示,在嬰兒時期,常常跟孩子說話、回應對孩子的哭鬧(不見得要抱,說話或拍撫都可),讓寶寶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受到注意的,當自己不安時有人會照顧他,就會有較足夠的安全感。
除了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外,即使孩子只有4、5個月大,還不會講話,也可以讓他多接觸不同的人群,像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熟悉的鄰居等,楊慧美老師說:「媽媽可以自己先和他人打招呼,再拉起寶寶的手向別人問好,無形中孩子對打招呼這件事就不那麼恐懼,也較能接受陌生人的靠近。」當然,最重要的是,媽媽從小要給予寶寶充足的安全感。
怕生寶寶長大會好轉嗎?
由於現在小家庭為多,有些分離焦慮較嚴重的寶寶,是因為從小就較少接觸其他人,加上天性害羞內向,爸爸媽媽若不適時給予安全感,建立寶寶對雙親和他人的信任感,即使度過幼年時的分離焦慮時期,到了上學的團體生活時,孩子仍然不敢或不願意和別人互動,會影響長大後交友和人際關係,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們,不要覺得孩子不懂,長大就沒關係了,還是要耐著性子帶領寶寶跨出關鍵的那一步。
from 媽媽寶寶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