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諺語:「You become what you believe,not what you want.」我們會成為我們所相信的,而不是所想要的。對孩子也是如此,我們相信孩子是什麼模樣,他就會成為那個樣子。

  

復健過程中,常遇到家長希望孩子能獨立行動,卻又怕孩子太累和過度保護的矛盾情形。

  

小迪(化名)是一位早產兒,雙下肢動作較差,由阿嬤帶來復健,家長期望他能快點會走路。在他1歲2個月時,開始用跑步機訓練跨步行走,但小迪因不習慣和不願被限制而哭鬧,拿玩具給他也沒用,頭幾次走2到3分鐘,阿嬤就在旁邊說:「他累了,讓他休息一下。」我說:「才開始走2到3分鐘而已,他不是累,是不想做,用哭來表示,如果因為哭就不讓他做,以後會更難訓練,您要不要先離開,我會讓他走完10分鐘,只要習慣後,就不會哭得那麼凶了。」

  

剛開始阿嬤還是很不放心,幾次後,小迪漸漸不哭了,現在可以持續走15分鐘。

 

珊珊(化名)是一位發展較慢的孩子,做過所有檢查都找不出原因,上課時,哭鬧很嚴重,慢慢發現可能是媽媽過度擔心和保護所致。有一次媽媽說:「她原本會從地上躺著坐起來和主動爬過來找我,但這禮拜開始都不願意動,哭著要我過去抱她。」

 

我問媽媽:「您如何處理?」媽媽回答:「我想她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就去抱她。」我立即在治療室中做測試,讓珊珊自己坐起來並爬過去找媽媽,她確實哭得很厲害,但仍可完成所有動作。因此我告訴珊珊的媽媽:「可能因最近天氣較冷,衣服穿多不好動,但如果是她一哭,您就去抱她,會養成她習慣用哭的方式達成目的。」

 

《用腳飛翔的女孩》蓮娜瑪莉亞只擁有一隻正常的右腳,卻能克服所有人異樣的眼光,締造出自己的奇蹟,背後很重要的原因是:她的父母把她當成正常小孩照顧,用正確的理念教養她,從不因自己的殘障而頹喪或自我限制,凡事樂觀進取和勇於嘗試,所以能成就非凡的任務。

有研究顯示,孩子在幼稚園入學左右,就已註定了一生,不是因智商或天分,而是所接收到的信念,來自於生命中的權威角色(例如父母、家長、老師等),若從小就怕孩子太累、擔心他們吃苦或受傷,孩子會深受影響容易自我設限。

所以,別替孩子設限,多鼓勵他們接受挑戰,才能培養出有影響力的下一代。

from 自由時報電子報

(作者為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物理治療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