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中的小朋友總是精力旺盛,常常玩耍跑跳的不亦樂乎。不過,對於部分家長而言,家中寶貝若是過度活躍,但專注力卻不集中,情緒上也不穩定,難免會擔心是否患了小兒多動症。根據統計,目前約5至10%的孩童有類似的過動症狀,中醫師提醒,是否為小兒多動症,需要經過進一步診斷判定,才能針對症狀給予用藥建議。
就中醫的觀點而言,可將人分為神、志、情、性。最好是「宜安守」,小兒多動症的兒童經常精神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東西也會亂丟;情緒方面則是容易衝動,常與人發生爭吵,吵架後容易打人,哭笑無常,有時前一分鐘還在生氣,馬上又笑嘻嘻。中醫師聶美華表示,其實在有多動症傾向的小朋友當中,只有兩成是真正的小兒多動症患者,其他會因為頑皮、智商低下、行為障礙或品行等問題導致類似行為,還有一些是希望藉由這些動作引起家人注意。
多動症如何判定,可從簡單的觀察得知,如果小學生對卡通或玩具這類事物,可保持十五到二十分鐘的專注力,或是十二歲以上兒童,可以維持三十分鐘以上穩定專心的情緒狀態,就不一定是多動症,可再參考其他指標。此外,可藉由智力測驗來測定,如果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發現注意力不集中、學業落後,建議保持觀察,一旦到了二、三年級成績明顯跟不上,就需要釐清是否為邊緣智力或輕度弱智,治療上與過動症不相同。
一般西醫用藥來治療小兒多動症,常會伴隨失眠和食慾不振等副作用,長期服用後,對於兒童的身高、體型都有影響,身形容易越來越瘦小,很多家長有疑慮,但不知有其他選擇,其實中醫治療可避免副作用的出現。
中醫治療小兒多動症,可簡化分為肝腎陰虛、心脾不足這兩類型。聶美華醫師表示,肝腎陰虛者,容易生氣、任性,以及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觀察指甲跟頭髮,頭髮乾燥、指甲易斷裂,晚上睡覺容易說夢話和夢遊、舌紅少苔者,都屬於此類型。
心脾不足型,講話比較衝動、激烈,有些小孩子上課時東摸西摸、甚至跑到教室外面,卻不知道自己為何到外面,還有體型上身體容易過胖或過瘦、記憶力不佳,嚴重者會有口吃,舌淡苔白等情況。
治療上因人用藥,肝腎陰虛型常用熟地、遠志、菖蒲、牡蠣、益智仁、女貞子等藥材,針對個人狀況調配使用;心脾不足型,則多投以補氣藥方,常用太子參、茯苓、白朮,同時也會用到遠志、菖蒲、益智仁等藥材。醫師表示,其實小兒多動症除了以藥物治療,也需搭配健康的飲食,家長若能耐心陪伴孩子進行綜合治療,將會幫助孩子慢慢找回專注力。
from 中時健康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