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凜冽寒冬到來,「家」本該是寶寶最安全、溫暖的避風港。但根據國民健康局於97年所進行「嬰幼兒健康照護需求」最新調查結果發現,「居家環境安全」,竟是導致幼兒因跌倒或其他事故就醫及住院的最主要因素。守護寶貝快樂成長,不僅要給予陪伴;更重要的,更應提供孩子「安全」的生活環境。提升寶寶照護品質,就先從「預防幼兒事故傷害」做起!

 

數據說話!兒童居家,危機四伏

 

    根據國民健康局最新公佈的97年「嬰幼兒健康照護需求」調查報告,內容完訪20,290位3歲幼兒家長,發現有13.08%幼兒,過去1年曾因事故傷害就醫;其中96位(0.47%)幼兒甚至因此住院。而因事故傷害前來就醫的前三名類別,依序是:跌倒墜落(8.03%)、物體或人撞擊(1.33%)與尖利物刺割傷(1.06%)。

 

  「家,不若想像般安全!」對於行為、認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寶寶來說,「家」是每個孩子花最多時間身處的地方,但國內外多項的調查數據均已證實,兒童生命安全最嚴重的威脅並非傳染疾病,而是多數家長最常輕忽的「意外事故」!

 

    「很多悲劇發生,都源於家長的一時輕忽!」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陳柏臣醫師指出,舉凡一塵不染的窗台、光滑乾淨的地板,甚至舒適柔軟的沙發、美化環境的盆栽,都有可能是殘害寶寶成長的「隱形殺手」。

 

    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黃瑽寧醫師更提到,隨著寶寶活動力逐漸增強,「很多傷害發生,都是在孩子的『第一次』體驗(如:初次翻身、初次行走)」。正由於孩子還無意識到自己的部分行為可能造成傷害,若家長這時「低估」孩子的能力,傷害就會因此發生。

 

  觀察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歷年來的生命統計資料,近30年來,台灣1歲以上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即是「意外事故」,僅管就1~4歲的幼童來說,每年因「意外事故」死亡的人數雖有逐年下降,但死亡率仍在每10萬人15.5,相較其他先進國家每10萬人只有個位數字的死亡率,顯示台灣家長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事故1:跌倒、碰撞

 

Notice!危險區域

    遵循古諺:「七坐、八爬、九發牙」成長進程,隨著寶寶的粗動作發展日趨複,多數孩子在1歲半左右,即已具備獨立行走的能力。黃瑽寧醫師表示,當孩子已經會搖晃、伸展著小手小腳,乃至於站立,甚至行走,即便動作還不流暢,在寶貝還無法認知「這是危險動作」之前,家長都有必要小心提防孩子發生跌倒、碰撞危機。

    如前述所列舉的數據統計,嬰幼兒因碰撞、跌倒所導致的傷害,是所有幼兒事故傷害的第一主因。黃瑽寧醫師與陳柏臣醫師均警告家長,千萬不要低估寶貝的行為能力,很多居家傷害,都是因「忽視」而釀災。

‧    桌角:低矮的茶几桌角,恰好常與小Baby的頭部等高,對於剛學會走路,步態還不甚穩定的孩子來說,銳利尖角若缺乏防護墊保護,寶貝很容易在搖晃之間碰撞受傷。另外,在兒童專屬嬰兒房內,應為堅硬家具加裝軟墊,以防撞傷。

‧    嬰兒床:軟綿綿的嬰兒床,原本應是寶寶最受呵護的場所,但若家長沒有察覺,或忽視孩子有翻身、爬行等能力;未隨時把床邊柵欄拉起固定,孩子可能一個翻身就滾落床,傷害就此發生。

‧    沙發:「想安撫孩子躺在沙發換個尿布,誰知一轉身,孩子就自己跌下!」除了嬰兒床,缺乏屏障的客廳沙發,也很容易讓爸比媽咪因貪圖一時便利,輕忽寶貝獨處在沙發上所面臨的風險。

‧    窗台:明亮窗戶外的未知世界,總是吸引寶寶好奇目光,一旦孩子會爬會走,不論是倚靠椅子、桌子攀爬上窗台,乃至於攻頂後推開窗戶,都有可能在此過程中發生碰撞、跌倒等危險。

‧    樓梯間:對於室內空間設計超過一層樓的家庭,須當心孩子有從樓梯間摔落的危機。特別是3歲以內的孩童,正是好玩、愛到處攀爬、探險的年紀,樓梯應加裝安全防護欄,以防止孩童在嬉鬧監意外墜落受傷。

 

 Chick!傷害評估

 

‧頭部傷害

    有別於成人,觀察0~2歲小寶寶的身體結構比例,可以發現其頭部,因整體發育與比例關係,所佔比重大於其他身體部位,也因此,當小Baby發生從高處跌落、碰撞等事故傷害時,頭部受傷的比例會較高。

    黃瑽寧醫師舉出國外研究發現,新生嬰兒頭骨因尚未密合完全,在腦脊髓液(CSF)的保護下,只要不是過度猛烈撞擊,「180公分以下的高度很少真正造成傷害」。

    不過,陳柏臣醫師提醒家長,若孩子頭部真的不幸因跌倒、碰撞而遭受撞擊,第一步需先觀察孩子有無出現以下不適症狀。

(A)須立即就醫
‧    當場昏倒,意識不清,甚至出現休克。
‧    頭部有大面積的撕裂外傷。

(A)觀察後評估就醫
‧    走路不穩、頭暈、嘔吐感。
‧    活動力。
‧    頭部出現腫脹硬塊

    黃瑽寧醫師表示,多數孩子只要沒有當場昏厥,活度力佳,膚色、呼吸正常,家長可以不必急著就醫。孩子在受傷當下,常會在一陣大哭後睡著,家長這時最好每20~30分中叫醒孩子一次;同時,在傷後的3天觀察期內,夜間睡覺最好也每2~3小時確認孩子能否清醒,以防止因顱內出血所造成的昏迷現象。

    再者,頭部若有腫脹情形,則可採用冰敷緩解,每次冰敷以5~10分鐘為限,冰袋外務必再包附一層毛巾,以防凍傷。

 

‧頸椎傷害

    當寶寶發生碰撞或跌落等意外傷害時,爸比媽咪在急切抱起孩子的當下,陳柏臣醫師提到,家長若未警覺寶寶頸椎可能有受傷疑慮,直接抱起來大力搖晃,很容易造成神經系統傷害,重者甚至有癱瘓問題。

 

‧四肢傷害

    在孩童防不勝防的跌傷摔倒傷害中,陳柏臣醫師表示,別以為兒童復原能力較大人強,一時的挫傷、骨折不算什麼,若傷及影響成長的生長板,嚴重可能使手腳因此變形,甚至還可能出現「長短手腳」等問題。

     建議家長在寶寶發生意外傷害的當下,若孩子有昏迷情形,切勿在沒有醫護人員協助當下,任意挪動四肢;若寶寶意識還算清楚,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動動看手腳,順便觀察期活動力。

 

乘坐娃娃車,愛之可能害之?!

    方便好用的「娃娃車」,可能引發致命殺機?有鑑於日前傳出世界知名的娃娃車品牌,在美國驚爆有12名小嬰兒,手指被娃娃車夾斷的案例,小兒科醫師多認為,基於安全考量,多不建議父母使用。

    觀察小朋友常使用的娃娃車或學步車,倘若設計失當,車體、零件易鬆脫,都有可能讓孩子因不當碰撞而發生危險。建議家長在選購這類商品時,除了注重座椅對寶寶脊椎發展的舒適性,以及車體的防滑裝置是否完整之外;不讓寶寶單獨坐在車上,不購買未經商檢局檢驗合格的黑心車,都是新手父母的必知功課!

 

事故2:燒燙傷

 

Notice!危險區域

     「有熱(火)源的地方,就有燒、燙傷危險!」黃瑽寧醫師表示,兒童皮膚只要接觸60℃左右的水溫超過6分鐘,就有可能產生3度灼傷;而只要有20%體表面積遭受2~3度灼傷,即有致命可能,小Baby的體表面積按體重比例明顯大於成人,只要一點小損傷,對孩子來說,都有可能是難以承受的痛。

‧    廚房:是家庭最主要的火源所在地,平時應在廚房門口圍起防護欄,杜絕孩子進入;若媽咪因為烹煮食物,怕孩子一人在房內或進廚房有危險,可以找一個視力所及的安全角落,將孩子固定看顧。

‧    熱鍋:家長在火爐上烹煮食物時,不論孩子是否有能力進入廚房,爐上的鍋子把手,應養成習慣轉向內部,以免孩子伸出手來勾下鍋子。

‧    飲水機、打火機:會讓孩子受傷的所有熱(火)源,都應放置在孩子無法輕易藉著攀爬,或伸手就觸及的地方。

‧    洗澡水:應先放冷水再放熱水,寶寶合適的洗澡水溫最好控制在37~40℃之間,放好洗澡水後,應先將澡盆內的水攪拌均勻,並以手臂內側試水溫,才讓孩子脫衣洗澡。

    陳柏臣醫師強調,生活中的熱(火)源是無所不在的,就算是手拿一杯熱咖啡,都有可能因此釀成意外。提醒家長在照護、擁抱孩子時,務必確認自己身邊沒有任何熱(火)源,「抱著孩子喝熱咖啡,絕對是危險舉動!」

 

 from 育兒生活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