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的娛樂變多、選擇也變多,而父母也總是給予孩子很大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結果,電視一看再看,玩具一買再買,要什麼給什麼,孩子們胃口愈來愈大,無法自我節制,成了父母們頭疼的問題!  

 

從資深影劇記者轉戰成為親子專欄作家的陳安儀,就在部落格上探討許多類似的管教話題,引起許多網友的共鳴。

 

 
狠心教孩子

 

我非常佩服安儀的一點是,她將兩個孩子訓練得相當自律,從國小開始,孩子每天早上自己起床、自己刷牙洗臉穿衣服、自己烤麵包做早餐,直到出門,「連學校老師都說,我的孩子是來報恩的,好像完全不需要爸媽操心似的。」安儀笑著說。

 

陳安儀的大女兒桐桐今年小四、小兒子青青小一,對付孩子們物質的欲望及需求,安儀向來持守自己的底線與原則。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樓層最常上演的戲碼就是父母與孩子們的拉扯戰爭,小朋友為了想要的玩具吵著、嚷著;父母為了捍衛自己的荷包在一旁拉扯著、嘶吼著,狠得下心的爸媽可以一把把孩子拉走,狠不下心的爸媽只好掏錢買單。但安儀說,「我總是那個狠得下心的媽媽!」

 

堅持原則不心軟

 

其實,在兒子青青一歲多的時候,就曾經發生過在中正紀念堂裡為了買螢光棒鬧脾氣的事件,兒子甚至鬧到在地上打滾,應付孩子的無理取鬧,安儀說,「我就在一旁看書不理他,等他情緒發洩完,我還是不會買給他,我要讓孩子知道,這樣哭、鬧是沒有用的,等到兒子發現媽媽沒反應,他就會自討沒趣的停止這些行為。」

 

「可是,有時候真的會心軟!」我問,尤其看著孩子氣嘟嘟的臉龐,做父母的真的會不知該如何是好,但安儀說,「管教小孩絕對不能心軟,父母沒有原則、孩子就沒有原則,因為孩子就不會怕你!」父母親自己要做到值得敬畏,孩子才會敬畏你!

 

有要求給獎勵

 

「該做的事情就應該做完、做好!」這是安儀對孩子的要求,「像女兒桐桐上幼稚園的時候,我利用白板上的磁鐵,標記她每天放學回來必做的十件事,這十件事包括『把鞋子放進鞋櫃』、『把便當放進水槽』、『拉小提琴十五分鐘』等等,只要女兒能完成這十件事情,我就准許她晚上看水果奶奶的節目!」

 

安儀常常拿看電視、電影或是送玩具等獎賞當做給孩子的鼓勵,果然三個禮拜之後,桐桐已經養成習慣,她不再需要磁鐵的標記,就可以自動自發的完成放學後必做的十件事!

 

做對的事不妥協

 

相較於女兒的成熟、自律,小兒子還是會出現賴皮,不想整理玩具、不乖乖上床睡覺的時候,遇到這個情況,安儀會選擇和孩子耗,有一次小兒子青青甚至是一邊哭一邊把玩具收拾到半夜兩點,因為媽媽堅持:「沒收完不准睡覺!」「所以,我們不僅要教導小孩節制,我們身為父母自己也要節制、在對的事情上不能妥協。」安儀斬釘截鐵的說。

 

因此,在安儀家的規矩是,只有在生日、聖誕節、或是在孩子表現特別突出的時候,安儀才會為孩子們添購玩具當做獎勵,安儀認為,很多家長買玩具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血拚的欲望,但是常常塞玩具給孩子們,會讓他們覺得這些玩具得來太容易而不懂得去珍惜,就算玩具多到堆成山,還老是吵著要買這買那的!

 

的確,如果媽媽喜歡亂買東西、崇尚名牌、追逐流行,那麼,孩子們有樣學樣,也會建立起相同的消費習慣!

 

給零用錢自我管理

對錢的觀念也是,桐桐與青青每年可以各獲得四、五千塊的壓歲錢,而這些錢就是孩子們一整年的零花,主要可以用在同學的禮物、買便利商店的點心以及一些文具的購買上。「我常常看到很多小孩鉛筆、橡皮擦一大堆,到處亂丟、買了又買,但在我們家,因為是花孩子們自己的錢買的,所以他們會更珍惜這些東西。」

 

除了買玩具,安儀也會用特定的電視節目、或在家看DVD電影的方式當做孩子們的犒賞。

 

from 媽媽寶寶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凱薩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