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記補充水分
那麼高血壓患者,應該如何正確飲水呢﹖
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溫水>晨間運動後,喝一杯水>上午適當再補充水分>下午每隔1小時適當飲用一些水>晚上洗澡前後,喝些水>睡前,喝一杯溫水。
早上飲水的重要性
上午9~10點是高血壓患者發病的高峰時段,由於晚上睡覺時沒有攝取水分,但體內血液循環仍在進行,致使人體散失大量水分,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發生血壓升高和腦血栓。
因此,高血壓患者在早上起床後,最好先喝一杯水,晨間運動後再適量補充水分,才能確實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急性腦血栓等疾病。
飲水要少量多次
有的人每天喝水的次數太少,一次性喝下大量水分後,一上午或整個下午都沒再喝水。這樣做是不對的,反而容易引起血壓突增,對控制穩定血壓不利。
合理的飲水方式應該是少量多次,每次200毫升左右,一天至少6次,每日總計飲水量在一千兩百到一千八百毫升內比較恰當。
飲硬水比軟水要好
硬水是硬度為16~30度的水,如深層泉水、深井水;軟水則是硬度低於8度的水,如小溪或池塘的水等。硬水所含的鈣、鎂離子比軟水豐富,對高血壓患者來說,能緩解動脈痙攣,避免血壓升高,預防冠心病和高血壓。
如何判斷飲水量?
觀察尿液顏色,便能簡單判斷目前飲水量的多少。正常人尿液呈淺黃,如果尿液顏色偏深,說明需要再多補充水分,反之,可能飲水已經偏多。另外,尿液顏色跟服藥、疾病、飲食等也有相關,高血壓患者要正確判斷,才能正確飲水。
正確飲水
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溫水→晨間運動後,喝一杯水>上午適當再補充水分>下午每隔1小時適當飲用一些水>晚上洗澡前後,喝些水→睡前,喝一杯溫水
高血壓患者不能做的危險動作
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有些生活中常見的動作對血壓控制極為不利,甚至會導致嚴重後果,生活中應盡量避免以下動作。
長時間趴伏桌面
長時間趴伏桌面會壓迫腹部肌肉,使深呼吸受阻,容易引起血中氧氣不足,肌肉收縮導致血管壓力增高,甚至造成腦血管破裂。年齡較大的高血壓患者禁止趴著看書、看電視或打瞌睡。
用力排便或突然用力
對有排便困難的高血壓患者,下蹲排便時的力道將導致腹部壓力增大,致使血壓驟升引發危險。
急劇用力下,高血壓患者可能因無法承受肌肉緊繃、血管收縮、精神緊張等生理現象,造成血壓突然升高。
領口過緊
如果上衣領口扣子扣得太緊,或內衣、襯衫領子太緊,時間一長,會壓迫頸動脈,造成腦血管供血不足,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十分危險,要記得保持頸部寬鬆,才能有利大腦血液循環。
起床過猛
高血壓患者在夜晚離床上廁所,或是清晨起床時,不宜動作過快。由於此時人體體內血液尚處於黏稠狀態,如果姿勢突然變化,將導致腦部急性缺氧缺血,引發急性中風。
from 良醫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