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部2008年統計,國人吃掉的保健食品高達670億元,足以蓋一棟台北101大樓(580億元)。
全民瘋保健食品,究竟如何避開風險,吃對買對?《康健雜誌》日前進行「聰明選購保健食品大調查」,成功訪問1,289位20歲以上台灣本島22縣市民眾,調查發現:不分男女老少全民瘋保健食品,不看標示、產地、認證,聽人家說這不錯,就掏錢,買保健食品像買零食;知道食品與藥品有交互作用的人,不到一成。民眾和政府都還有需要努力的空間。
A‧男女老少,全民瘋保健
台灣保健食品學會理事長潘子明預估,未來三年國內保健食品整體市長成長率10%。《康健雜誌》調查結果反映,不分性別或年齡,有高達九成五的民眾吃過保健食品。
超過七成有買過保健食品,購買次數集中在兩個極端,5次以下最多(34.7%),其次是16次以上(20.58%)。從年齡來看,輕度購買者(1~5次)中以20~29歲最多,40~49歲與60歲以上這些中、老年人偏重度購買(16次以上),顯然,政府不應只針對老年人做衛教宣導,年輕人的購買力也不容小覷,應該被重視。(表A-2、A-3)
在花費上,一次最高花3000元的人最多,佔了40.5%,其次1000元以下;仍有超過一成民眾最高一次花費在萬元以上,這些人以30~39歲、高中職學歷為多。
八成一的民眾為自己而買,半數幫親友買,三分之一為了小孩買;有趣的是,還有不少男性會為客戶、同事、親友而買,社交意味濃,女性則較常替小孩買。(表A4)
最常在哪裡買?雖然政府積極取締地下電台,調查發現,民眾購買的管道相當多元,藥局排行第一,其次是直銷通路(或朋友介紹)、連鎖藥妝店、大賣場、醫院診所,至於電視購物頻道與網購也有一成多,社區活動中心、遊覽車也是新興促銷管道(表A-5)。
北中南部民眾最常在藥局購買,但東部卻被直銷通路攻佔(60.91%),在診所、醫院購買的比率也是各區最高的(7.94%)。這幾年,電視購物頻道異軍突起,甚至有「類談話性節目」,其實廣告置入。從這次調查發現,女性、40~49歲、學歷高中職、北部地區民眾,最常在電視購物頻道買保健食品。
三總臨床藥學科主任李權芳提醒:燒杯不是你的肚子!民眾要有思辨能力,銷售員慣用的實驗手法,在電視上放個燒杯,倒一點粉進去,油被吸附住之後就沉下去了,然後就宣稱這個產品可以吸收油脂,有瘦身功效。但實驗不代表在你肚子裡也會結塊讓大腸吸收,結塊之後更不代表幾個小時候會順利排便出來。此外,即使名人代言,民眾也要有能力辨別,如果這位名人沒有醫療專業,憑什麼要相信他?
《康健雜誌》提醒民眾五大最常見的山寨版保健食品,分別是:善存、銀寶善存、維骨力、骨力膠囊,以及大幸正露丸。(表A-6)
B‧超過半數的民眾擔心買到黑心貨傷身失財
調查發現,五成三的民眾擔心買到有害(黑心)或假冒的保健食品,擔心因而造成金錢損失的有五成五,擔心因此讓身體受到損害造成不良影響的有六成五。(表B-1、B-2、B-3)
擔心歸擔心,民眾購買時的考慮因素最主要是聽朋友或查網路口碑推薦(28.24%),有認真看是否有衛生署字號、保存期限、看產地、有無實驗證實的比例各只有一成多,顯然不是理性購買。另外,民眾對廣告代言人可不買單,只有2%以此做為考量(表B-4),「這滿有趣的,應該讓廠商知道民眾沒有那麼在乎,」北醫藥學系教授鄭慧文顯得有點意外。
親友推薦比醫藥專家還管用,國人隨便聽、任意買的行為讓鄭慧文很不以為然,他直言,民眾如果真擔心,買的時候為什麼不審慎些,不張大眼睛仔細看產品標示,「民眾對自己的身體不負責任,沒人逼你買,結果不好卻要別人負責,這更不負責任。」
◎ 半數東部人靠朋友或網路口碑
東部民眾跟北中南部很不同,考慮的購買因素除了聽朋友或網路口碑之外(49.2%),聽藥師、醫生推薦的比例也高(44.46%)。
調查也發現,近六成民眾購買時沒有先經過專業諮詢或要求提供相關資訊,僅四成有諮詢,最主要的諮詢對象是藥師(49.96%)、醫師(39.75%),找營養師諮詢的比例竟低於網站、網友諮詢。(表B-5)
東部地區最常找的專業人士是親友(44.66%),26.72%的人找醫師、13.42%找營養師、11.89%護士、只有一成找藥師諮詢。東部民眾願意相信醫師、藥師的專業推薦,但實際購買時的諮詢對象竟然是親友,這樣的矛盾存在於,「東部人不容易找到真正的專業人士,」藥事品質改革協會理事長余萬能直指問題核心。
藥局少,找不到藥師諮詢,醫院更少,營養師難求,只好聽信直銷或親友,這是東部民眾的困境,值得社會更多關注。
如果買到不合格的保健食品該跟誰申訴,近六成民眾自認為自己知道,其中有53.84%認為是消基會,但是正確答案「各縣市衛生局」竟只有6.87%答對(表B-6)算連同衛生署、消保官統統加起來,佔比也僅三成八。
「這表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不夠,」蘭萱指出。原本屬於衛生機關的職責,卻讓民間組織專美於前,消基會即使不具公權力仍受到國人認同,政府應多多主動出擊,用專業與熱忱,換得民眾信心
◎ 民眾在意療效,政府卻用食品概念管理
調查發現,民眾最關心保健食品有沒有療效,佔了四成五;其次是品質與安全(35.21%)、衛生局有沒有確實稽查(23.75%);至於成分、產地、價格等真正應該要關心的項目,顯然沒被消費者重視。(表B-7)。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認為,這份調查結果凸顯出一個問題,民眾對保健食品的定位跟政府大不同。顯然近半數的民眾在意療效,想讓血液循環變好、氣色佳、瘦身等,「這是民眾概念中的療效,」所以消費者會去請教藥師,而不是營養師,這是在醫療的架構下去思考,而不是食品的概念;偏偏政府自己畫了一個餅,說這屬於食品,就用食品的概念去管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落差,「政府的管制在一個層次,民眾的需求卻在另一個層次,有點雞同鴨講,」張苙雲指出,這也是食品、藥品管理中間相當模糊的地帶。
C‧民眾健康知能有待加強
民眾普遍知道藥物會有交互作用,尤其中藥與西藥,多數人卻忽略了食物與藥物也有交互作用。調查發現,九成的民眾不知道牛奶與抗生素同時食用會減少抗生素的藥效(表C-1)。
牛奶是生活常見飲品,抗生素則廣泛用於喉嚨痛、牙痛、肚子痛、眼藥膏、外用或內服治痘藥、甲溝炎、中耳炎、咽頰發炎、扁桃腺發炎等細菌感染;當牛奶遇到抗生素(尤其是四環黴素抗生素),鈣離子會與部份藥物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鹽類,降低吸收。
至於人蔘和阿斯匹靈同時服用會有什麼影響?超過九成的民眾不知道(表C-2)。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藥組長王鵬豪指出,人蔘跟阿斯匹靈同時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可能,建議要分開吃,且間隔1~2小時。
以藥學觀點來看,為了安全起見,藥物不要跟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同時服用,尤其保健食品通常沒有明確標示內容物,跟不同的藥物併服可能會有不同作用甚至影響藥效,王鵬豪提醒。
調查還發現,超過六成民眾不知道保健食品開封後需將裡面的乾燥劑或棉花丟掉(表C-3),棉花可能吸附濕氣及髒污,乾燥劑則是一接觸空氣後,吸濕功能就降低,建議丟棄,亞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解釋。
瓶罐開封後應多久食用完畢?五成三的民眾誤以為是根據瓶罐上標示的保存期限,只有6.55%答對(表C-4),「建議開封後3~6個月就不要再使用了,容易變質或潮解,」孫淑慧說。
●調查方法說明:「2010年保健食品大調查」,是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在2010年2月27~3月3日進行,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系統加尾數2碼隨機抽樣,成功訪問1289位20歲以上台灣本島22縣市民眾;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2.7個百分點以內。調查結果已對受訪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地區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後加權處理。(調查小組:天下雜誌調查中心)
《康健雜誌》 提醒您如何聰明選,正確吃
》如何「聰明選」保健食品
‧找大品牌或GMP藥廠製造的健康食品
‧完整標示,成分,製造商地址電話,消費者專線
‧多諮詢營養師或藥師,弄清楚自己缺少哪些營養素
‧不要同時服用不同廠牌的產品,避免某個營養素過量
‧少去奇怪的地方買保健食品(如:傳統市場、夜市、遊覽車)
》如何「正確吃」保健食品
‧如果一天沒有吃到五蔬果,建議補充營養素
‧若吃一段時間生活型態有改變,就可以減少保健食品的劑量
‧面對親友推薦或贈送,應拿出知識與理性判斷該不該吃以及吃多少
》請政府加強把關
‧加強產地與來源標示
‧劑量標示應統一採取百分比推算,方便民眾推算,以避免服用過量
‧衛教對象別忽略年輕人(超過七成會買)
‧多關心東部民眾健康照護
‧收集更多食品與藥物交互作用的實證研究並公告
‧加強網路查詢服務
from 康健雜誌 138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